• <object id="agkiw"><label id="agkiw"></label></object>
  • <menu id="agkiw"><optgroup id="agkiw"></optgroup></menu>

    生命禁區的激情歲月——記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

     DateTime:2014-01-13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顧瑞珍 彭天放)    10日,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以院企合作方式完成的“羅布泊鹽湖120萬噸/年硫酸鉀成套技術開發”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獎項是長沙院在含鉀鹽湖鹵水型資源開發領域所獲得的第三個國家科技進步獎。

        礦物鉀鹽是生產鉀肥的重要原料,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鉀肥供給不足與耕地普遍缺鉀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長沙院的研究使沉睡千年的資源變成利國利民的財富,打破了國外品牌硫酸鉀對國內市場的壟斷,對于緩解我國鉀肥緊缺的狀況、穩定國內鉀肥市場供應和價格,提高中國鉀肥自給率具有重大作用。

        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的業績已經清晰地寫進中國鹽湖化工的發展歷史,但鮮有文字記錄這些勇敢的知識分子在無人區奮戰的過程。

        回想起在羅布泊曾經發生過的點點滴滴,團隊的每一個人至今仍記憶猶新。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一樁樁難忘的往事,彰顯出長沙設計研究團隊的超常意志,凝聚成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奮斗的歷史。

        為了研究如何讓羅布泊地下的含鉀鹵水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1999年底,時任長沙院副總工程師的劉小力受業主單位委托,第一次帶領研究和設計人員與業主單位代表開展實地考察。“當時可以說是沒水、沒電、沒路、沒吃、沒喝,連建設用的沙子石頭都沒有。當然,更沒有工藝技術。不做可能就失去一次機會,但做砸了就等于砸了自己的飯碗。所以當時下定決心必須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現任長沙院副院長劉小力回憶當年的情景時這樣說道。

        要在一片無水、無人、無路的荒地建廠,礦物原料加工場地達數百平方公里,各流程都有很多實地勘測工作。2000年4月,童陽春、蔡珍友、李永麗等人和甲方代表一同橫穿羅布泊,為鹽田設計選址。一行人連續7天沒洗臉、喝涼水、吃一種如同石頭般硬的食品“馕”。“回想起這段非常日子,雖然艱辛,但非常值得。”李永麗——這位當時罕見的橫穿羅布泊的女性工程技術人員如是說。

        說起在羅布泊的艱辛,很多人根本無法想象。曾有人說,相信只有進過羅布泊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荒蕪和沒有生機。

        羅布泊最缺的是水。實驗基地的水都是從數百公里外運來,水貴如油,每噸600元。洗澡、理發、洗衣服的事情都要在羅布泊工作數周后到哈密解決。高級工程師蔡珍友回憶起一段羅布泊經歷時依然刻骨銘心。那是一次在“湖里”考察多日,車行至大藍河,大家看到水,興奮得不得了。那時只要看到兩樣情景就會興高采烈:一是水,二是人。

        要么毒日、要么烈風,但工作不能停止。找水源地、找粘土層,查看鹽井、采輸鹵渠開挖情況等等,每個專業模塊都要實地踏進踏出。選礦工程工程師湛留意身形瘦小。野外測試時,她站在遠處只能顯現一個小黑點,大家都分外留意盯著她,怕她被風吹跑。

        憑著頑強的意志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同行們難以理解的困惑中,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在此完成各類科研實驗近百項,完成的實際圖紙逾萬張。蔡珍友回憶說:“記得在2003年,用時不到9個月,完成了2萬噸/年工業試驗廠設計、建設和試車。當產出合格產品時,業主方負責人看著裝置感慨地說,如果不是你們做的2萬噸項目拿出產品,我們可能就退出這個市場了,就是再晚3個月拿出產品,我們都堅持不住了。”
    中國化工集團長沙設計研究院在羅布泊遠沒有畫上句號,其研究和設計人員依然堅守羅鉀基地,一批鹽湖化工項目還在可研、設計、建成跟蹤服務的作業列表中。塔里木盆地記錄了長沙院研究、設計人員10多年的奮斗足跡。

        這些奮斗于荒原的人們,憑著可以將一切困難化為烏有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斗志,完成了一個世界性創舉,讓昔日那些荒蕪之地充滿了生機。工業化開發給這里帶來了公路、鐵路和網絡,連帶了旅游資源的開發,沉睡了千年的羅布泊在逐漸蘇醒。(摘自新華網)

    相關新聞:
    上一條
    下一條